After Achieving Success

Justin Yan 在枫影夜读中推荐的.

本书虽是一本学术著作,却也为广大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而写。对于那些还不了解“上大学”究竟是怎么回事的高中生和大学新生而言,阅读本书可能会帮助他们完成对大学场域的“去阳生化”,以促进在大学的融入;特别是对于从家庭得不到足够支持的名校寒门学子而言,本书或许能充当“导览图”的角色,向他们介绍名校的场域规则和他们所处的位置,为他们孤独的旅途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家长通过阅读本书,或许能更加体谅子女在大学里需要克服的另一重难言的挑战;而对于终日苦思如何满足学生需要的大学教师和管理者而言,阅读本书或许有助于他们反恩自身在亚抑大学“

本书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冰山下的现实。

对于那些冲破无数难关,最终考上重点大学的寒门学子,入学并不代表融入。

安东尼捷克在《寒门子弟上大学》一书中提到,来自不同家境的学生,虽然身处同一校园,但对大学的认知不同。大学生想要在大学里取得成功,目标是在毕业前获得高级职业的邀请,或是著名研究所的深造机会。大学生应该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样在求职市场上才能获得优势。

正文各章将分步向读者展现当前社会背景下名校寒门学子所面临着的文化障碍,它如何在制造阶层化的出路上发挥作用,以及一些情形下学生试图跨越文化障碍的可能性。

对比:

泽斌,南方大学,东部城市学生,父母均为私企中层管理者:

“完全倚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显然是作死的行为……我一直坚信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想往哪边发展。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所以我劝学弟学妹你们最好早点知道自己要什么,早做准备,越早越好。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仅仅是在道听途说之下被动地选择了一条路。” -

牛铭,北方大学,中部农村学生,父亲务工母亲在家

“我感觉我当时(大一时)已经做好准备了,我就以一个全新的新起点、新开始,一张白纸进来了,我感觉我没啥障碍啊……现在就是为以后职业上的东西没做好(准备),之前都没考虑过的事!从来没想过我以后要得到什么。感觉周围的人,通过好好学习进入好大学的话,是可以跳出小地方。但是我也没想过跳很远,这个想法我不太深入,我就是想五年跳哪去,我都不知道。我感觉当你学习‘进入一个状态’的话,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我想的问题是有限的。”

与那些“习慣性优秀的学霸”不同,经纬在经历数次试错和自我评估之后,紧盯着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在大学里时刻掌控着自己努力的方向,不为大众风潮所动,却能及时根据外部反馈调整策略,默默为自己的求职之路添砖加瓦。现在,他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手握数枚工作邀请.包括几家鼎鼎大名的中资投行、券商和股票研究所。他最终选择接受一家全球顶尖投资银行的交易员职位,这一岗位办公地点在中国香港的亚太区总部,拥有起薪超过50万人民币的全球薪酬( global pag),年终奖金额度无上限,可预期的每年收入涨幅可达一倍以上。话说回来,他拿到的多个工作机会的薪酬差不多都在同一水平,收入多并非他最终选择这一职位的理由。他无意中对自己选择逻辑的用释,让我注意到他仿佛有种特别的思维风格:“因为这个工作可以让我用钱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投票。你的决策能加速或减缓事情的变化。比如某种技术需要用金钱催化,你可以给它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加速这件事情的到来。你有没有看过讲交易员的电影?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行业,很多人思路开阔,实现财务自由后都去干各种事情去了,有的去南北极跳伞,有的去搞极限运动…换句话说,这个工作可以让我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虽然XX证券总部的机会也很好,但可能做的事就比较常规”。

远远比专业内的知识更吸引我。我不觉得承认自己不适合科研是一件丢脸的事,虽然我的专业课成绩也很好,但种种迹象表明我不爱摆弄这些散发理工硬汉气息的玩意。”泽减在谈话中的直率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他在系里的绩点排名四年来都稳居上游,但他一再表达自己对专业学习的“另类”看法,并且坦言自己的好成绩主要是得益于考前突击和有技巧地选课。在他看来,上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是“三观建设”,也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课内怎么做这个题,怎么弄这个电路,这种专业知识对于你个人的那种三观建设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其实大学层面对个人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也是止步不前,大学所教的极少涉及学生的职业发展。完全倚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显然是‘作死’的行为。”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口吻,他对大学重科研、轻就业的工作局面表达了批判,也对那种经纬口中的“习惯性优秀的学霸” 流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大四伊始,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保研名额,凭借自己在商业营销领域积累的实习经历,拿到了某知名网络游戏公司的市场营销岗位的入职邀请,起薪达20万人民币,后续每半年还有可观的调薪幅度。从工科类专业到游戏公司的商业营销,再到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知道自己这条路为什么能够走得通,也深信这样选择是“对自己负责”,“我一直坚信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一我想往哪边发展。

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我们班除了我还没有人拿到这种offer,他们的都没有太好的。”

我将经纬、泽斌,以及禹海口中的那些“目标明确的同学”上大学的方式称为“目标掌拉模式”。目标掌控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和非制度性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目标掌控者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通过掌控自己的生涯目标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往往可以高效地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比如,若要出国读研就努力提升成绩和学术经历,弱化与此无关的投入;而若要找工作就有意积累目标行业的实习意识使得他们在选取行动策略时有明确的方向性在哪里多投入,在哪里省点力,他们应付自如。运用目标掌控模式的前提是洞悉精英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和自身所处的位置,即对大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有所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暗藏阶级壁垒的文化性知识(cultural knovledge)。

与此相对,我将禹海、 冰倩以及经纬口中那些“习惯性优秀”的“学霸”们组织大学生活的模式称为 “直觉依赖模式”。直觉依赖模式的校心特征是,在陌生的大学场域中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直觉依赖模式主要是由于阶级原有习性不匹配新的精英大学场域而引起的,即布迪厄所谓的“习性滞后”(habitus hysteresis).

“习性滞后恐怕是机遇和在抓住机遇所需奉行单一的行动风格一勤恳而单纯,对任何事情都一样认真。也正是这种老实持重的风格使他们难以意识到尽早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也更难树立起一个对自身有意义的目标。

有意思的是,目标掌控者与直觉依赖者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组织行动的技术层面,更体现在道德层面。换句话说,二者秉持着基于不同逻辑的道德判断,由此构成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的象征边界(symbolic boundaty)。

目标掌控者认为,认为大学生理应有自己的目标,并且相信在规则允许的限度内使用策略去达成目标无可厚非,无目标地组织生活和学习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直觉依赖者却往往将围绕生涯目标组织大学生活视为“功利心强”“动机不纯粹”,并且对使用讨巧的策略去达成目标有种道德上的拒斥感。譬如,分别来自甘肃和贵州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成忠和余涛在入校不久后都发现,身边不少同学为拉高绩点去选一些给分容易的课。对此,成忠感到惊奇,却也很不以为然:“他们这也不是厉害,就是套路更深罢了。他们可能确实会拿到更好看的成绩。但是按照这种方式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就失去了按兴趣来培养的初衷嘛,太功利了。” 余涛还发现,身边聪明的同学会频繁和任课老师接触以取得老师在给分上的关照,他虽然羡慕别人的好分数,却对这种走捷径的 “套路” 嗤之以鼻:“他们会想方设法和老师和任课老师套近乎,经常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就为了让老师记住他的名宇,然后我就觉得这样的行为非常不齿。”这种道德感似乎与余涛对农村人的认同相连一他想保持住自己“本质”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纯真

案例对比:

彦超,北方大学工科,东部城市学生,父亲为大学教授,母亲为医生

“主要还是看我自己的兴趣或者想法吧,对,基本都是这样。他们不会给什么主观的意见,基本是会有引导,但是不会直接说你就去吧。包括他们会给一些建议,类似于说:如果你选A,那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基本上是‘如果•⋯可能……•吧这种假设,然后告诉你之后,你就自个儿选一下。”

晓刚,南方大学社科,东部城市学生,父母为私营企业主

“他们算是支持我的学习,很明显的引导倒没有,可能算是一种保障。那比如说,我要订杂志,当时接近一年订杂志也要定到快1500块钱嘛,然后他们也都支持我。然后我记得当时买书也很多,比如说我会买很多竞赛的书来看,他们也都不太管我了。”

也就是说,优势阶层的父母一边鼓励孩子发展掌控自我的能力,一边又有足够的实力和眼界从旁为他们保驾护航。这些父母自身有上过大学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大学工作,他们自然洞悉如何在重大教育决策中趋利避害。比如,经纬的父母就曾建议,本科阶段选择培养口径比较宽的科系,有利于硕士阶段进入细分领域深造一一基础学科既可以为艰深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也能轻松跨到好就业的经管类专业;再比如,敏浩的父母就指出,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不能两全的时候,先选好学校,然后可以通过转专业和辅修的方式化解专业分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阶层的父母不插手,多半是因为没有能力和见识去参与孩子的决策。他们绝大多数从未踏进大学的校门,对大学里发生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他们再无法就子女高中以后的重大決策给出具体的咨询意见了,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管理大学生活和确立生涯目标。实际上,他们的子女能够超越他们成为全家第一个大学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至于上大学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初晓,南方大学工科,东部城市学生,第一代大学生

“他们不大会引导我。因为我的视野己经比他们更高了,所以他们也会尊重我的想法。“他们从不管我,反正我成绩好也不是他们要求的。比如说我小学、中学的时候晚上出去玩,什么几点回来,从来不管。我如果成绩差的话,他们说没什么事,因为我能考上那个重点高中已经超过他们的想象了,我们镇上有几个人能到那个高中去呀?我觉得我已经大大满足了他们的预

与第一代大学生相比,优势阶层的学生更清楚大学里的专业分类,也更有渠道去了解各个专业那些很少被官方言明的特征,例如人才稀缺程度、行业专业化程度、境外市场需求、深造前景等。更重要的是,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并不十分了解特定专业的具体情况,但他们在选择专业的线路中明显带着更多的目标意识.

益民,南方大学管理学

从上海站那边一下来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跟我所熟悉的环境已经完全脱离了,就是找不到方向了,我爸也是。然后坐上大巴去学校,一路看有高架,各种各样的啊,我觉得以前都是一些电视里面能看到的,当自己真正去接触到的时候,就会觉得 ‘原来世界已经变成这样了,当时就有些恐惧。就像我们县城,再厉害也就是房屋高一点,但是现在看到这些高架已经完全超过我的想象了。学校很大,熟悉环境就大概花了半年时问。然后就觉得落差感很大,好像一时迷失了自己。对,我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是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就是完全打破了以前的生活习惯,比如说上课这件事情你自己还要去选课、抢课,然后自己去找教室上课,然后老师们永远不要再喊起立、坐下这种,上完课就走了,你有问题也找不着他。”

“自主驱动者”与“机会主义者”最高,“迷失无从者”最低;如果将权力和声望也纳入测量,那么“价值归顺者”也被视为获得了相当精英的职业。真正感到难以在名校学习期间改变命运的,就是“迷失无从者”了。

寒门学子能做什么? #

不少寒门学子对入校后可能面临的文化障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后叉将问题归结于自身,由此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突破障碍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的能力或性格缺陷所引起,而是像本书所展现的那样,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虽然看似是个人的体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正常的,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换句话说,其实身边有这些不适感的同学大有人在。因而,不必对身处这种困境感到羞耻和自责。并且要意识到,支持像自己一样的学生度过适应因难,是大学本来应尽的责任。虽然寒门学子总不习惯于向辅导员、学院老师等关键人员求助,但错过这个理所当然的 帮助来源实为大憾。

要在认知上做好突破文化障碍的准备,还需要向自己强化一个信念:我愿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我可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接受(至少是有反抗性地拒绝)那些总是不假思索就拒绝的观念和事物。因为习性总是不自知、不自觉地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行动无需刻意思考和判断就自动知道该如何行动。习性作用下的实践常常是前反思性的、是倾向于维护旧有习性的。因此,当寒门学子来到新的名校场域,总是会无意识地拒斥所接触到的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正如书中运用“直觉依赖模式”而不自知的同学,明知道其他策咯更有利,却常常轻易从自己的道德体系出发,对此嗤之以鼻。当然,寒门学子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要有所反恩和甄别,亦步亦趋大可不必,但全盘拒斥也不可取。即便是拒斥,也要经过反思程序再决定拒绝。对于那些自己看不惯又好似很有功效的做法,可以首先自己反思自己看不惯的缘由是否站得住脚,而后仔细思索一番令该做法有功效的机制是否合理,然后再決定是否批判性地接受这一做法。

突破文化障碍的第三个要点,是对新场域文化及“游戏规则”的广泛了解和学习。初始的“文化脱秋”感并不可怕,当寒门学子浸淫在名校的新环境,他们有很多机会去见识其他人习以为常的那些观念和做法。寒门学子要做的,除了在认知上松动自身不假反思的旧观念和旧做法,还要积极为自己创造多元化的社交机会,去尽可能广泛地接触新观念和新做法。在这方面,增加社会性投入和突破单一化的社交圈子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仅仅在老乡和高中同学群体里寻求社交支持的倾向,也要着意和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与自己背景不同的同学沟通交流。在遇到文化适应障碍的初期,寒门学子可能会感到与背景熟悉的同学交往更能舒缓压力、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随着新朋友圈子的建立,《文化脱嵌” 障碍逐渐瓦解,就是时候勇敢地结交其他与自己不同背景的朋友了。

在与不同背景的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可以留心观察和思考那些令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观念与做法,并带着坦诚和尊重与他们交流。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增进与师长的非正式交往。教授和师兄师姐并非如同想象当中的那样难以接近,他们更清楚大学的游戏规则,也能为后来者提供切身的帮助和建议。事实上,大学已经在促进师生互动方面实施了许多举措,例如让新生有机会进入课题组的学术启航计划、教授读书会等。不要错过这些交往和学习机会。假以真心与时日,相信会获益良多。

在逐步做好准备拥抱新社交圈子和场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街接好旧有的社交关系和原本对自我的认识,从而缓解习性的裂化带来的撕裂感。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向上攀登的蜕变之路上仍保持原先自我的延伸性,而非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

唯有将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寒门学子才能实现文化身份上的主动整合,而不用落入文化自杀还是文化固守的两难境地。综合本研究中被访者的经验与叙事心理学的洞见,我认为再创作自己的人生故事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途径。

最后,在即将跨越文化障碍的阶段,寒门学子可以试着去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并意识到和发挥好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过渡经历带来的独特优芬。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tibon)的 《回归故里》一书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厌弃自身原生文化的人即使取得了成功,也终将因情感和精神的无所依归而饱受折磨。埃里莲停止

这种折磨的最终途径,正是从精神上“回归故里”,与从前一直抵制和不愿承认的自己和解。尽管寒门学子可能一度因自己的身份标签(如“农村人”“贫困生”,“凤凰男,“小镇做题家”等)而感到自卑和自我厌弃,但一旦当他们趟过了文化身份扩展的河流,这些经历反而会化作一种独特的个性和优势。不少学者指出,寒门学子的原生文化的确可以制造优芬,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包括自立自强的精神、尊师重教的观念、内在生发的不竭动力等等。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阶层跨越和文化身份扩展的寒门学子,如同穿梭在弱势社群和社会精英之问的“大使”,他们精通两边的语言、明白彼此的诉求,也有意愿、有能力去影响政策和决策,从而政善其原生社群的生活境况。例如,不少毕业于名校的农村学生选择成为选调生、投身公共服务并非仅仅出于自身向上流动的考虑,也是一种服务基层、回馈乡土的精神追求。

同样,公共生活和学术研究领域中,致力于揭示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弱势社群福社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中也有许多人正是出身于弱势社群。当他们在新的知识精英场城站稳脚跟,原光的文化身份就自然而然为他们提供了恩想资源和问题意识,成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祝福。

习性则是指在场域中处于特定位置的行动者对游戏抱有的一套倾向系统,或说他“对游戏的感觉”。

在本研究中,置身名校的各阶层大学生们就好比是在参与一场迷宫探险的游戏。场域就是如同迷宫一样有着复杂游戏规则的精英大学,学业、学术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出国交流、入觉、科创比赛……迷宫里的各关比拼堪称“过五关斩六将”的升级打怪游戏,关底对决则通往另几个不同的游戏场求职或是升学。资本就是大学生用以获取通关优势的各种资源。

习性依社会出身分化为两类玩家对游戏的不同感觉: 同样是面对地形复杂的迷宫探险,“目标掌控者”是持有迷宫的地形图入场的一一他们洞察了这套游戏的规则,对各关取胜之道深谙于心,于是他们不会单单关注某一关的胜负,而是直奔自己设定的关底对决,不惜动用技巧、装备、利用游戏规则来尽可能减省在中途所要花费的精力,甚至常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套游戏规则本身;而“直觉依赖者”们则从未见过迷宫的全貌.他们常常忘我地专注于每一关的竟争,没有意识到事先设定关底对决才是整个游戏的取胜之道,按部就班地走着。他们勤勤恳恳地遵循游戏规则,面对每一关的挑战都心怀志忑或力不从心,更不知道下一关又将面临什么任务。很明显,目标掌控者更容易早日通达关底,获得他们想要的职业;而直觉依赖者对关底对决毫无预设,哪怕前几关表现还不错,也更可能在关底手忙脚乱。

转化率: 那转化率又是什么?”

钦凯:“就是你不可能有所有东西的知识储备,很多时候就是他发一个资料你看一下,然后你经过快速学习,给他的回应让他觉得你是专业的,这就是那种及时转化率。”

钦凯告诉我,他的化学专业背景对于曲清冬询和金融类的职位并无优势,他之所以能拿到比较好的入职机会,主要是因为他个人比较擅长“演绎”。他有着健身、养鱼等诸多兴趣爱好,平日结交的多是较不少的商界精英,交际圈的拓展使视野开阔,在面试中的表现更加从容

很多时候其实你硬实力过的时候,他不一个高端的地方面试,高端的人出你很惶恐。但对我来说,比你更高级人我也见过,那我就不惶恐。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

“当你说话比较有意思的时候,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你聊天;当你转化率特别高的时候,很容易话语权又到你这儿来。别人的注意力慢慢往你身上走,多和人聊天是有增益效果的”。

“大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讲座和同学。我以前总翘专业课去听哲学系的课,我还听了很多的讲座,不断地听讲座。再就是大学的同学,有很多人都特别有趣,能力很强但又很有想法。你会发现和他们聊一次天,就觉得我怎么人生过得那么乏味、那么单纯?他们告诉你,你可以不用像学生会那些(循規蹈矩的)学姐那样。那时候我才大二大三,他们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变,那个时候才开始真的考虑我想要什么、

来自内陆地区、农民/劳工家庭出身、选择了体制内就业的受访者多集中在主轴A,而来自沿海地区、富有/中产家庭出身、择业体制外就业者则多分布在主轴B。接近主轴C的占少数,但仍以沿海地区家境优越的大学生居多。

本研究无意于论证家庭背景决定着个体运用文化的方式,不过特定的社会环境的确可能使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接触到并激活某些特定的图式,从而影响他们对文化工具的使用。诚然,上述浅显的观察还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但或许反映了当代名校大学生

文化工具箱分化的某些特征:主轴A两端一者代表着 “家”本位的传统文化,一者代表着“国”为先的集体主义精神,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早已深入人心的文化图式,都将个体的意义纳入某一社会角色中;而主轴B和主轴C则均与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个体趣味/自我表达图式相联系,这说明作为 49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虽普遍熟识从父華承袭而来的文化工具,但其中成

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位大四学妹噙着泪水的倾诉:“我从小的时候,我奶奶就一直跟我说,,你以后要好好念书,要有出息。但是当我真的上了好大学了,对我这样一个入学前连电脑都不会玩的人,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有出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出息。”

更新于: 2023 年 9 月 2 日